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加快推動形成農業領域要素新組合的實踐路徑。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業領域先進生產要素集聚。推動實現農業新質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多點突破,回答好“誰來改造”“如何改造”“改造什么”的問題,激活人的最活躍、最能動因素,完善涉農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加強鄉村公共科技資源服務、科技環境服務、科技成果服務供給,提升農業新質環境和新質產業,增強農業要素集成創新的“冪數效應”。推動適配農業生產要素“跨界融合”。推進農業領域“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跨界融合,優化“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要素配置架構,推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健全和做實“農科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長效機制,促進農業領域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的重組與黏合,切實增強各類人才服務農業現代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農業關聯要素“平衡并進”。推動要素銜接“同向發力”、拉動要素交互“同頻共振”、驅動要素融合“同步前行”,優化農業領域多主體分工協作、多要素投入保障、多層次利益協調、多政策配套服務的銜接機制;創新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引導城市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網絡等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提升鄉村公共服務的可及化、普惠化、均等化、優質化水平等,促進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相互配合、協同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健全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農業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必須加快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通過產業鏈條延伸、梯次型產業格局構建、載體建設等,推動農業新生產要素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載體建設。聚焦現代化大農業的優勢主導產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等產業載體建設,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聚集度高、科技支撐有力、三產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高地”,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多樣化載體。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格局。依托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特點,明確各地產業發展重點,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智能農機、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興產業,推動現代化農業向集約化、標準化、生態化方向發展,打造相互促進、相互支持、高效協同的梯次型產業格局。完善現代化產業鏈條。新一輪技術革新必然帶來生產力布局和產業分工體系的變化,應加強農業供應鏈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實現農業技術邊界和產業鏈條的有效外延,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促進傳統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為現代化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全面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聯合體。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以鄉村振興等為牽引,充分發揮國家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優勢,統籌推進政府主推的有組織創新、高校科研機構主導的原始創新和企業為主體的集成創新,力求在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等更多領域、關鍵環節率先實現攻關突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有效轉化,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科技需要。健全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機制。通過構建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機制、提供針對性的科技創新政策、加大農業科技創新經費投入、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實現各類創新要素循環流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學研用更好融合,加快培育形成先進生產力質態,激活現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潛力。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更多新型職業農民,加強產業急需、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推廣,如新型農業機械的研發應用、智能農業技術的推廣使用以及生物技術的創新應用,解決農技推廣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提升農業領域全要素生產率,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為此,要打好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驅動以及體系保障的“組合拳”,加快推動農業要素創新性配置、農業科技取得突破性創新、農業產業全面綠色轉型升級,因地制宜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進興業、強村、富民一體發展,讓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