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種地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由湘潭市農業農村局、湘潭人才集團共同實施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綜合試點智慧農業創新班,一群新農人正用手機“遙控”農田,讓數據代替老經驗,把“土飯碗”變成“金飯碗”。


這些學員用科技玩轉田間地頭,讓傳統農業煥發出令人驚喜的“潮”能量。快來聽聽這三位“農田極客”的學與思、感和悟。

培訓現場。
數據驅動,精準農業提效增收
參加了智慧農業創新班、農業經理人職業要求與農業信息化管理應用示范班的周登峰,通過培訓掌握了收割機參數調整和農田遠程監測技術,真正把知識“種”進了田里。如今,他利用手機智能終端實時獲取溫濕度、光照等數據,精準安排灌溉與施肥,大幅降低了水稻收獲損耗。
此外,他將農業經理人課程中的全流程管理方法應用于農機服務,通過數據分析優化作業路線和實時監控,提升了工作效率與農戶滿意度。“科技讓種地不再依賴老經驗,數據才是新農人的‘眼睛’!”周登峰感慨道。
生態循環,智慧種植引領可持續發展
作為湖南省浩揚生態農業的負責人,羅情得知培育消息后,第一時間報名了智慧農業創新班。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她計劃將智能灌溉、環境監測等技術引入蔬果種植基地,實現精準種植,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
同時,羅情結合公司生物有機肥廠的優勢,進一步優化有機肥生產工藝,將蔬菜種植產生的秸稈等廢棄物轉化為優質肥料,形成 “種植-肥料生產-種植”的生態循環模式。后期,她希望繼續參加高素質農民學用貫通培育,從省外的行業標桿示范園或者企業引進蔬果新品種,豐富自身種植業產品線,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當地鄉村致富貢獻力量。
多元融合,創新業態激活農場活力
劉心長先后參與了智慧農業創新班、浙江示范農業創新班。在浙江示范農業創新班的交流中,他和學員們一起觀摩了五四村、庾村等10多個示范村,收獲滿滿。在產業發展上,他計劃借鑒五四村的發展模式,拓展加工業務、開發特色禮盒,并增設農事體驗區,構建“農業+加工+旅游”多元格局。

培訓現場。
在生態與文化建設方面,劉心長學習庾村等地的管理辦法,注重生態與文化結合,后期將引進西紅柿,小番茄新品種,并舉辦農耕文化節,打造農場品牌。“會員定制服務與外部投資的引入,將讓農場走向專業化與多元化。”他相信,這種創新業態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不難看出,智慧農業創新班的學員們用行動詮釋了“科技興農”的真諦。他們的故事,是新時代農民擁抱變革的縮影,也是農業現代化之路的生動注腳。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科技與農業的融合正煥發出無限可能。